單價9998元的500臺人形機器人“小布米”兩天售罄、加速進化公司2.99萬元起的人形機器人Boost?erK1在發布后的20分鐘內被一掃而空……今年“雙11”,人形機器人成為消費市場新寵。
“人形機器人在‘雙11’爆發,是技術、生態和需求疊加的必然結果,也宣告著萬億元級新賽道正式開啟。”專家認為,從工業端延伸到消費端,人形機器人應用范圍正在擴容。未來,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個人電腦、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消費市場上的又一顆璀璨新星。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機器人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消費級市場加速滲透
機器人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視線中,正加速從專業領域向消費級市場滲透。
近期,北京合生匯廣場新增了一家別具一格的機器人快閃店,店內陳列的機器人相關產品琳瑯滿目,其中人形機器人憑借靈動的形態與多元功能占據“C位”,成功吸引眾多消費者駐足。該店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借助“雙11”的龐大流量,推動機器人產品銷售,進一步拓寬產品的市場覆蓋面;同時也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以便探索科技如何更好地融入并改變人們的生活。
湖北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計劃于11月11日在武漢光谷創新天地開設光谷AI優品店。這家店鋪重點展示了湖北人形機器人在算法和交互技術方面的卓越能力,以互動體驗為主要形式,同時還呈現人形機器人在真實場景中的一些創新應用,如由機器人親手制作果汁、咖啡等,消費者可以通過線下下單、廠家配送的方式完成購買,形成完整的交易閉環。
此外,不少人形機器人的買家還做起了二手市場的生意。據報道,湖南長沙一名消費者花30多萬元購買了一臺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用于出租,租金大概8000元/天,還曬出了訂單本,訂單的排期已經到了3月中下旬。
線下市場熱鬧非凡,線上銷售表現同樣亮眼。京東平臺公布的10月9日至14日活動數據顯示,智能機器人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5倍。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球首個以機器人為核心主題的消費盛會,日前舉辦的2025年“E—TOWN機器人消費節”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成績單:機器人相關產品及區內商圈總銷售額突破3.3億元,售出機器人及相關產品超19萬臺,全網傳播近5億次……亮眼數據背后,是一場“科技+消費”生態的全面升級,更是機器人產業商業化進程加速跑的真實寫照。
“大模型”加“具身智能”讓機器人聽得懂、做得到。2024年,我國機器人專利申請量占全球機器人專利申請總量的2/3。我國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的國產化率已超70%,今年產業規模有望達到379億元以上。可見,消費機器人普及的技術基礎初步奠定。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消費級人形機器人要走進尋常百姓家,需降低成本、拓展場景、創新模式與完善生態,逐步構建“低價不低質、單一功能向綜合服務升級”的產業格局。這一過程雖然需要時間,但只要圍繞用戶需求持續迭代,人形機器人終將從“奢侈品”變為家庭必備品。
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
“推動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進工廠,優先在焊接、裝配、噴涂、搬運等細分場景實現落地應用。聚焦采礦、民爆、應急等領域復雜惡劣的生產環境推廣機器人產品,提升危險、惡劣環境下智能作業的水平。”1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有關情況,工信部規劃司司長姚珺表示,將深入實施“機器人+”應用行動,拓展機器人的應用深度和廣度。
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市場需求的強勁牽引下,綜合實力實現了大步跨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秘書長、機器人分會執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表示,從應用量來看,我國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2024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達30.2萬臺,比2020年累計增長68.7%,占全球總銷量的54%;保有量突破200萬臺,比2020年的96萬臺增長1.1倍,位居全球首位。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日前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機器人行業營收同比增長29.5%,工業機器人產量達59.5萬臺,服務機器人產量達1350萬套,均已超過2024年全年產量。
在產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機器人整機產品性能質量也顯著提升。自主品牌的重載、焊接、噴涂、移動操作等多項高性能工業機器人產品研制成功,填補了高端機器人領域的空白。清潔機器人、配送機器人、教育機器人、娛樂機器人、手術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技術日漸成熟。不僅如此,機器人零部件配套能力也穩步增強。高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系統、智能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研制不斷取得新突破。
一些曾經出現在科幻作品中的“機器工人”,正在AI技術的賦能下一步步走進現實的工廠車間。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應用范圍已累計覆蓋國民經濟71個行業大類、241個行業中類,已覆蓋國民經濟行業中類的51%,較2020年增加了19個行業大類、98個行業中類。服務機器人在家居生活、商業服務、倉儲物流、教育娛樂、醫療康復、智慧養老等領域大放異彩。
“尤其是AI技術加快向垂直行業滲透,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新技術加速突破,機器人正從過去執行重復性、程式化任務的‘功能裝備’,加速向具備感知、決策、自主執行能力的‘智能伙伴’轉變。智能機器人正在成為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助力生產生活和社會治理等各領域提質增效的重要驅動力。”宋曉剛說。
AI人才供需增長明顯
《2025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產業研究報告》顯示,預計2025年中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將達52.95億元(占全球27%),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達82.39億元(占全球50%),2030年具身智能市場規模將達1037.52億元(占全球44.6%)。
人形機器人正成為資本角逐的核心賽道。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深度研究及市場投資決策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領域投融資事件數量為93件,大量企業自主投入布局,在二級市場中相關概念股普遍迎來大漲。而2025年一季度,其國內融資總額就超過2024年全年融資總額的65%。
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爆發式發展,除了資本加持,更離不開政策的積極催化。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具身智能”“智能機器人”納入工作范疇,“十五五”規劃建議中也明確提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并將“具身智能”列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同時,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配套政策,北京、上海等地設立專項基金,直接支持人形機器人企業的研發與產業化項目。
“近幾年國內機器人行業發展迅速,較大程度也得益于AI大模型的爆發式增長。”專家表示,AI驅動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則具備“感知、決策、執行”全鏈條能力。無論是工廠精密裝配、家庭掃地陪護,還是手術室精細操作,它都能高效完成。
隨著機器人產業規模持續穩健擴張,AI人才供需雙增長態勢顯著。智聯招聘發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產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2025年三季度,人工智能行業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11%,求職人數同比增長23%。
具體來看,AI領域的一些核心崗位需求增長尤為強勁。從企業規模分布來看,2025年前三季度,中小微企業構成了AI行業招聘的“主力軍”,100—299人、20—99人、20人以下的企業招聘占比合計超過80%。從城市分布看,一線城市在AI人才需求與集聚方面持續領跑。北京更是憑借獨特的產業、科研優勢,對人工智能工程師(以算法工程師為主)、數據標注/AI訓練師、AI產品經理三大職業招聘量位列全國第一。
“AI加速了整個機器人領域的發展。未來,伴隨人形機器人落地場景增多,研發領域拓展加深,急需算法、軟件開發以及具有科研基礎的人才。此外,復合型人才也成為未來企業競逐賽道的必需力量。”專家表示,機器人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要通過AI+賦能使機器人產業向新質生產力加速躍遷,成為“AI+機器人產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信息來自:澎湃新聞











